“酱香之父”李兴发:为茅台鞠躬尽瘁 ——父亲在茅台酒厂工作的那些峥嵘岁月一直激励着我

发布:2022-01-07 07:49:34

阅读:357

酱香白酒是目前市面上酿造工艺最为复杂、酿造周期最长的一种白酒。茅台酒是酱香白酒的代表,其价值也是白酒中最高的,在国内外享有盛名,具有酱香突出、幽雅细腻、酒体醇厚、回味悠长、空杯留香持久之特点。

 

茅台酒是世界三大著名蒸馏酒之一,是中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,是酿造者以神奇的智慧,提高粱之精,取小麦之魂,采天地之灵气,捕捉特殊环境里不可替代的微生物发酵、揉合、升华而耸起的酒文化丰碑。

一生只为一壶酒

图片

李兴发正在调酒

 

在白酒界,有一位传奇人物,被尊称为“酱香之父”,他率先提出茅台酒香型划分的理论依据,成为白酒香型划分的鼻祖;他用无限忠诚,换来对茅台酒及酱香白酒的卓越贡献,被评为白酒界的高级酿酒工程师,中国食品协会酱香酒顾问。他,就是已故酿酒大师李兴发。一个传奇,一份精彩。日前,酱酒遵义记者探访了酿酒大师李兴发嫡系传人、贵州李明英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、李兴发之女李明英。

 

“我在家排行老九,从小在父亲手把手的指导下,学会了各种香型的勾调技巧。”李明英说,1984年,她进了茅台酒厂的附属酒厂“劳服司”上班。1993年,经过严格考试,考入茅台酒厂,在制曲车间工作。半年后,调入茅台酒厂酒体勾调中心。父亲去世后,她组建贵州李明英酒业有限公司,就是要传承父亲“一生只为一壶酒”的“酱酒”之情。

 

图片

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看望李兴发并亲切握手,时任茅台酒厂党委书记、厂长邹开良(右三)陪同

 

李明英告诉记者,1930年10月17日,父亲出生在仁怀三百梯村一个农民家庭。父亲本属令狐家族后裔,在四兄妹中排行老二。父亲所在家境十分贫寒,衣不蔽体,食不裹腹。父亲八岁时被姨妈抱养过房,改姓李 ,取名李兴发。姨妈的家境也不富裕,不能供父亲上学。三百梯有间小学,那是富裕人家子弟的学堂。父亲童年时特别喜欢读书,经常跑去学堂的教室外偷听老师讲课。

由于家境困难,李兴发10岁开始帮别人卖米面、馒头和麻糖,11岁到赤水河上帮人放竹筏子,12岁进了茅台镇上的王家酿酒作坊当童工。“那时茅台镇的酿酒作坊,用的是从赤水河里挑上来的水。”李明英说,至今在茅台镇一带还流传着“九月九,下河挑水煮新酒”的民谣。酿出来的酒便用牛车拉出去卖。童年的李兴发,要到窖池里背糟、到赤水河边挑水,大热天烧火酿蒸馏酒,热得满头大汗,一天累下来,精疲力竭。

李明英说,父亲白天要在酒作坊帮工,没有上学的机会,但他渴望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,于是晚上在桐油灯下,自学打算盘、识字和写字。之后,他就把酿酒工艺的每一个环节记录下来,从此开启煮酒人生……

茅台酒厂成就煮酒人生

1950年2月,仁怀刚刚解放,茅台镇上的几家酿酒作坊未能恢复生产,李兴发所在的“成义烧房”处于停滞状态。1951年 11月,当地政府赎买了“成义烧房”, 1952年,政府相继没收接管了“荣和烧房”和“恒兴烧房”,由此组建国营茅台酒厂。1952年8月,李兴发作为酿酒技术工人,随成义烧房转进茅台酒厂,翻开了他煮酒人生新的一页。

1952年9月,茅台酒在全国第一次评酒会上,获评国家四大名酒之首,更加激发了李兴发和工友们的生产积极性。李明英说:“那个时候,在茅台酒厂车间酿酒的工人,社会地位很高,劳动热情高涨。”进入茅台酒厂后,李兴发一心扑在工作上,用他熟练的工艺和丰富的经验,对每一次的润粮温度和湿度、上甑的松密度,以及取酒所需的气压量,都把握得很精准,将酿酒每一道工序都做到一丝不苟。在每一次糟醅进入生物发酵时,他都认真细致地观察其变化,牢牢把握住酿酒过程的脉搏,以便正确、及时、妥善处理。

 

图片

 

李兴发用劳动的热情和所倾注的汗水,换来了所在车间班组出酒率最高、酒质最好的成绩。

 

1955年7月,李兴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;1956年7月,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副厂长,主抓生产。1960年茅台酒产量达912吨,创当时历史新高。 

 

“在我的记忆中,父亲经常拿出勾兑好的、有缺陷的酒样,考我会用什么样的调味酒,去把有缺陷的样酒勾兑成酒质好的酒。”李明英说,父亲给她做了一个勾酒杯,是用瓶子内盖做的,小巧而准确。“用这个“袖珍杯”滴上那么很小的一滴,告诉我说就是0.01ml,用这微小的0.01ml调味酒,放进要调的基酒样里,就会起很微妙的变化……他随时都在测试我品评酒的技术和勾兑好的样酒的技术,经常测试我在品评上的准确性。”李明英回忆。